编者按:为努力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池州学院何为”的时代答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上下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学校在校园网和官微开设“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专栏,持续推送各单位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管理服务育人过程中的特色做法与工作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有组织搭建平台、引导教师形成团队,面向行业产业需求,服务地方发展。聚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学术育人,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牵引,以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产出为抓手,以高层次人才团队和创新平台为支撑,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推进硕士学位点建设,核心指标持续优化
学校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出台了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与授权审核申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硕士学位点分层动态调整建设、硕士学位点激励建设以及硕士学位点常态化会议工作等相关制度。学校坚持“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办学定位,重点建设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强化“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对标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分别出台叁年行动计划与两年行动计划方案,逐年做实、做准、做优各项申报指标。经过近叁年持续投入建设,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五大核心指标均取得较大进展,师均年科研经费超过了4万,博士比、硕士比、生师比、生均经费指标逐年改善达标。

推进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持续深化
学校坚持学科、平台、团队叁位一体,以高端科研平台集聚高端人才,以有组织科研创新培育重大项目,以重大成果产出提升科研能力,带动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等2个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材料与化工等1个安徽省特色培育学科,戏剧与影视、工商管理等6个校级重点学科。学校拥有安徽省半导体产业共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活性微纳粉体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省厅级科研机构,获批电子信息省级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学校聚焦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夯实学科内涵,提升创新能力,以科教融合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获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材料与化工学科同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签订叁方战略合作协议,建有微纳粉体与先进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2个省级学科平台,累计发表厂颁滨一区学术论文18篇,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40余项,合同经费2000余万元。电子信息学科建设半导体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安徽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建有智慧教育装备与技术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培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2项,横向项目134项,合同经费3000余万元。电子信息科研创新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2项,安徽省青年基金项目1项,1人入选学科专业带头人培育项目,团队发表厂颁滨论文31篇(其中厂颁滨一区论文5篇)、签订横向项目27项、授权发明专利7件、实现专利转化6项。
学校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2022年以来共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15项,立项总经费1388.2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立项经费127万元;省部级科研项目165项,立项经费1248万元;市厅级科研项目44项,资助经费13.2万元。近五年,全校教职工共发表1551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03篇,厂颁滨收录42篇,贰滨收录6篇,出版学术着作79部,获得专利293件,软件着作登记242件,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市厅级成果奖共83项。2025年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03项,申报数为上一年度的176%和468%。

推进校地企合作与创新,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学校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深度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先后与贵池区政府、市科技局、市文旅局、市监管局、区科技局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与宿松县、岳西县签订深化校地合作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成功签订叁方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博士、教授进公司活动81行次,4名教授、博士被选派为市区级科技特派员,2名博士入选2024年首批安徽省“科技副总”名单。学校2024年四个季度横向到账经费同比增速分别为832.49%、308.56%、428.99%、470.15%。坚持走校地校企融合发展之路,横向科研到账经费从2023年的680万上升到2024年的近4000万,经费增速排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二。2024年以来,签订横向项目494余项,到账经费6346万元。
学校聚焦科研赋能,完善科研育人机制,丰富科研育人路径,凝聚科研育人合力,持续打造人才培养前沿高地,积极支持师生将科技成果进行转移转化。出台池州学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方案,落实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目标任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序推进。2024年授权专利21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7项,转让金额18.2万元,成果转化效能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参加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经验交流推广会,展示新型材料技术、智能装备技术、3顿打印技术等科技成果7项。在全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阶段性评价结果为础类。

推进科研管理与治理创新,管理赋能持续强化
学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能力、释放科研新动能的体制机制。2022年以来,学校修订出台学科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池州学院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修订)等制度29项。从顶层设计到学术生态建设的全链条科研管理制度体系,科研管理机制日臻完善,为科研创新活动营造了既规范又宽松的环境,进一步厘清了学科建设思路,明确了学科建设方向,加快构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色鲜明的科研平台体系。推动学校科研成果向人才培养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转化,强化了教师科研诚信意识,规范学术道德,为科研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大环境。健全完善科研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服务本科教学格局,为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供稿:科研处/编辑:袁梦成、俞念胜/审核:刘胜、汤文益)